《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正式发布

2025-11-07 55

近日,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下简称《标准》)与《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工作伦理守则》(下简称《守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哪些资质和能力,拟出了相应的标准,其旨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效运用其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标准》在8个方面对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具体如下——

能力1:心理测量与评估



包括:心理测量实施、心理评估与报告、心理档案管理



能力2:危机识别与干预



包括:心理危机识别、心理危机干预、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能力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包括:课程设计与开发、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效果评价



能力4:个体心理辅导



包括:辅导对象识别、辅导关系建立、个体辅导技术



能力5:团体心理辅导



包括:方案设计、团体辅导实施、效果评估



能力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活动实施与创新、活动效果评估



能力7:家校社协同



包括:专业知识要求、家校社协同模式构建与实施能力



能力8:科学研究



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



详细内容,见附件1。
在此之前,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已经对校园心理工作者的能力资质做出规定,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提供了重要指导。
而本次出台的《标准》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编制,其目的包括:
首先,进一步细化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准入门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胜任力。为不同教龄、经验层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激励教师持续自我提升,稳定教师队伍,减少人才流失。

其次,统一规范可以让家长、学生、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清晰看到心理教师的专业要求与能力水平,可增强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信任感,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形成教育合力。

再次,促进区域与校际均衡发展。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 均衡,标准提供相对一致的专业衡量尺度,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可依此对标找差, 争取资源,逐步补齐师资、课程、设施短板,实现区域内、校际间的相对均衡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编制说明
而一同发布的《学校心理工作伦理守则》,则为学校心理工作划定了清晰的边界与底线,从10个方面对校园心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基本伦理守则,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这10个方面包括:

1.知情同意

2.专业关系

3.隐私与保密

4.专业胜任力

5.心理测量与评估

6.学生心理服务记录

7.教学与培训

8.研究与发表

9.社会责任

10.伦理问题的解决

详细内容,见附件2。

早在2007年,中国心理学会便向社会发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并在2018年进行修订。

那么为什么还要编制新的《守则》?

主要是考虑到原来的伦理守则是为一般情境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提供伦理规范参考,但在处理学校心理服务中的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未成年学生)、工作场景的复杂性(校园)、工作目标的差异性(学校心理服务侧重预防与发展,临床咨询多为解决心理障碍与问题),故此,需要制定更专门且更有针对性的守则,以保障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

为您推荐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正式发布 2025-11-07 全国首届道学与心理健康学术研讨会:探索中国特色心理疗愈之路 2025-11-07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 2025-10-21 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联盟成立,30省份85家机构参与 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