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也会生病的:揭开心理疾病的面纱,守护内在的阳光

2025-05-15 266

“心”不仅承载着情感与思想,也会像身体一样生病。

“心理疾病”这个词常被误解为“脆弱”或“矫情”,但事实上,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一样,是大脑功能异常引发的系统性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20%的人口受心理疾病困扰,抑郁症、焦虑症等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隐形杀手”。今天,我们以科学视角解读心理疾病,呼吁更多人关注心灵健康。



01

心理疾病是什么?

——科学定义与核心特征

心理疾病并非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大脑功能失调,表现为持续性的认知、情绪、行为异常,并显著影响个体社会功能。其核心特征包括:


1.功能失衡:如长期情绪低落(抑郁症)、过度恐惧(焦虑症)、思维混乱(精神分裂症)等。


2.社会适应障碍:如回避社交、工作能力下降、自我孤立等。


3.生理化表现: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常伴随心理问题出现。


有一位程序员因长期高压出现“无原因”的失眠、注意力涣散,后被诊断为焦虑症。这说明心理疾病可能以“躯体化”形式呈现,需警惕“病耻感”延误治疗。





02

     常见心理疾病图谱

——从“隐形焦虑”到“精神分裂”

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和类型,心理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结合WHO分类与临床实践):

情绪障碍

抑郁症: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伴随自杀倾向。

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在躁狂(过度兴奋)与抑郁间剧烈波动。


焦虑相关障碍

广泛性焦虑症:长期过度担忧,伴随肌肉紧张、心悸。

社交恐惧症:对社交场合产生强烈恐惧,甚至逃避。


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思维破裂,严重损害现实感。


神经发育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


数据警示:我国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但就诊率不足10%,焦虑症、失眠症等更高达30%89。



03

治疗与康复:科学干预,打破“无解”迷思

心理疾病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多维度干预可实现有效控制: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可调节神经递质,改善生理基础症状。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负面思维模式。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减少患者压力源。


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心理服务、同伴支持小组可提升康复信心。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运动(如瑜伽、跑步)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症状。

关键原则:早期干预效果最佳!研究显示,抑郁症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接受治疗,康复率可达80%。


04

预防策略:从个人到社   会,构建“心灵防护网”

个人层面

情绪管理:学习正念冥想、情绪日记等工具,识别“心理感冒”信号。

压力应对:建立健康支持系统,避免长期高压积累。

社会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疾病知识,消除“病耻感”。

政策支持:如中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2019-2030)》要求学校、企业配备心理咨询师。

危机干预

建立心理危机热线(如北京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10-82951332),提供即时援助。

05

社会行动:让“心理感冒”不再“谈之色变”

破除偏见:心理疾病≠“疯子”或“脆弱”,正如感冒需要治疗一样。

职场关怀:企业可引入EAP(员工援助计划),提供心理测评与减压培训。

家庭责任:家属需学习“非暴力沟通”,避免“指责式关怀”加重患者负担。



写在最后


武志红说:

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心理疾病既是个人困境,也是社会议题,只要我们有耐心和勇气,就能跨越黑暗,重获身心自由。




END

参考文献:智谱清言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障碍的预防》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默沙东诊疗手册《精神健康障碍治疗》

图片来源于|百度



编辑:宣传部 岑英运

初审:杨嘉仪

复审:骆芊

终审:轩威

为您推荐
心也会生病的:揭开心理疾病的面纱,守护内在的阳光 2025-05-15 从迷茫到坚定: 自我认同 2025-05-10 —— 今?日?立?夏?? —— 2025-05-05 五一|给心灵放个假 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