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追风筝的人》,就像推开一扇通往阿富汗灵魂深处的门,尘土与故事一同倾泻而来。
故事起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阿富汗喀布尔,阿米尔是普什图族富家子,哈桑是哈扎拉族仆人,也是他童年玩伴。风筝节是喀布尔盛事,追风筝更是男孩们的荣耀游戏。哈桑是追风筝高手,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忠诚到极致的承诺。可当哈桑为追回阿米尔的风筝,在小巷遭恶霸侵犯时,阿米尔躲在拐角,懦弱让他选择沉默。这一幕成了阿米尔童年的“原罪”,此后愧疚如毒蛇噬心,他设计赶走哈桑,却也把自己的纯真一同放逐 。
随着苏联入侵、塔利班崛起,阿富汗陷入战火,阿米尔随父流亡美国。成年后的他,在异国组建家庭,却始终被过去纠缠。直到接到父亲老友拉辛汗电话,“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像一道闪电劈开他逃避多年的内心阴霾,于是他踏上重返喀布尔的救赎之旅 。
回到故土,目之所及满是疮痍,曾经的家园沦为废墟,塔利班暴行让人性扭曲。阿米尔发现哈桑竟是父亲的私生子,而哈桑已死于战乱,留下儿子索拉博。为了赎罪,他必须从塔利班手中救出索拉博,这一路九死一生,被殴打、被威胁,可阿米尔却甘之如饴,因为每一步苦难,都是向过去的错误偿还 。
书中战争场景描写冷峻又真实,炮弹炸碎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普通人的生活与信仰。而阿米尔的救赎线,让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尽显。他曾是懦弱的背叛者,后来成为勇敢的救赎者,在这个过程里,读者能看见愧疚如何啃噬灵魂,又怎样催生出自我救赎的勇气。友情的纯粹(哈桑对阿米尔无条件的信任)、亲情的隐秘(父亲对哈桑的愧疚补偿)、民族矛盾的残酷(普什图与哈扎拉的阶层隔阂 ),都在字里行间碰撞出震撼火花 。
当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美国,在放风筝时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故事画上饱含希望的句点。这不是简单的个人救赎,更是对一个被战争撕裂国度的隐痛凝视,对人性在苦难中能否重生的深刻叩问。读完这本书,会被阿富汗的命运牵动,也会在阿米尔的挣扎里,照见自己内心那些不敢直面的“懦弱瞬间”,明白救赎从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配得上曾经受过的苦难与他人给予的珍贵信任 。
——建工院心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