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属于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平均终身风险为5%~10%,在同卵双生子或父母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的子女中患病率上升到40%~50%,较一般人群体高40多倍。
神经生化
目前研究包括多巴胺假说、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5-HT假说,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的病因。
脑结构异常
大脑前中颞叶(海马、内嗅皮质、海马旁回)存在脑组织萎缩的人群,发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环境因素
在一个人出生时甚至更早的时候,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可能已经开始增加了,孕期中的妇女如果受到流感病毒或者风疹的侵袭,生下的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就会增加,孕期的营养不良和分她时的并发症也有同样的危害,这些意外事件可能会对大脑的早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使人更易脱离现实而患上精神病。
心理创伤
早期心理创伤(心理伤害或打击)也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儿童期曾经历过暴力、性虐待、死亡、父母离婚、分离或其他应激事件。生活在有问题的家庭中是一个危险因素,在那里,家庭关系紧张,人际交流困难,以负面情感为主,不良沟通模式可能引起焦虑、混乱、愤怒和冲突。在问题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常常相互敌视、窥探、批评、否定和情感攻击,形成不正常的交流模式。
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文化、职业和社会阶层、移民、孕期饥饿、社会隔离等可能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
精神刺激
此外刺激性生活事件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诱发作用。
流行病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9年的报告,2018年全球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约为0.11‰,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约为0.06%。
好发人群
16~25岁人群,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分析多起病于成年早期(16~25岁),其中男性患者集中分布在25~35岁,女性患者集中分布在33~37岁及44~49岁。
症状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多在青壮年、中年或更晚些年龄,起病较缓慢,病初表现为敏感多疑、恐慌不安,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往往迷惑不理解,出现妄想性情绪,逐渐发展为明确的妄想内容。主要表现为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幻觉以言语行幻听最常见。部分患者在发病数年后在相当长的一段阶段内,部分工作能力尚能保存,往往不易早期发现。
典型症状
妄想
妄想的内容可能包括各种主题(例如被害的,关系的,躯体的、宗教的、夸大的)。被害妄想(例如坚信有人迫害自己或家人)是最常见的。关系妄想(例如周围人的言行都是针对他的)也非常常见。夸大妄想(例如相信自己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财富或名声)和钟情妄想(错误地相信另一个人钟情于他/她)也能见到。有重要诊断意义的妄想有影响妄想、被控制感、被洞悉感、思维扩散、思维被广播等。通常患者的妄想内容是奇怪的,甚至荒谬的不可理解,而行为往往受妄想的支配。
幻觉
幻听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或命令性的。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了出来。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出现其他少见的幻觉如:幻视、幻触、幻味和幻嗅。幻觉必须出现在清醒的知觉状态下,那些在入睡前或觉醒前出现的短暂幻觉,正常人也有可能出现,诊断意义不大。
情感反应异常
患者的情感反应常常受妄想或幻觉的支配,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情感反应,包括行为孤僻退缩,脱离现实,生活懒散被动等。
其他症状
紧张性行为
部分患者可出现紧张性行为,是对环境反应的显著减少。这包括对抗指令(违拗症),保持一个僵硬、古怪的姿态,和完全缺乏言语和运动反应(缄默症和木僵)。它也包括无明显诱因时无目的的过多的运动行为(紧张性激越)。其他特征表现为刻板运动、凝视、扮鬼脸、木僵和学舌。
自知力障碍
患者对于自己的认知错误,一般会表现为不承认自己有病,认为看到的东西都是正常存在的,以此延误了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