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7-09-12 11604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


周晓林,1963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就读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81年9月至1988年9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1988年10月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5月至1998年10月在伦敦大学 Birkbeck 学院心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后任Research Associate;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任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后期转为兼职);1995年10月至1998年12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1998年底正式回国,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任心理学系主任。2001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 “中国青年科技奖”, 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2004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年所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3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

周晓林教授是罗丹科学院 (Rodin Remediation Academy) 的Corresponding Fellow,任BMC Neuroscience和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副主编(执行编委),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Frontiers in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Informatics 杂志编委,国内“心理科学”副主编,“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与行为”编委。曾为3种国际刊物编辑了4期有关汉语认知的论文专刊。

周晓林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认知、注意选择与执行控制、决策与神经经济学、社会认知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已在国际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6篇。

上剑桥前后
周晓林去剑桥大学读博士,也是充满机缘的事。在上海读研究生时,周晓林开始琢磨申请出国。最初有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机会,但因“在学研究生不能自费出国”的政策,没有去成。不久,周晓林又因“中英友好奖学金”取得了留学的资格,最初准备随英国一所普通大学的一位名教授攻读学位,但该教授要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把周晓林推荐给了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
就这样,周晓林来到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开始享受他的知识盛宴。20世纪80年代周晓林在国内读大学时,学业很轻松,还可以打打牌。周晓林说:“由于几十年的隔绝,当时中国的心理学完全脱节于西方心理学,可谓是百废待兴。”剑桥大学的学习模式、研究方法等让周晓林惊喜异常,在达尔文学院的日子,他没有任何专业课要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做实验。这种对于条理、能力和逻辑性的科学训练,让周晓林逐渐敲开了进入科学殿堂的神圣大门。回国之初,周晓林还极力传播这些做研究的基本规范。他表示,现在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中国心理学的贡献恐怕要比几篇专业论文大得多。
梦想
1988年,带着对知识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憧憬,周晓林负笈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达尔文学院成立于1964年,相比于其他学院时间较晚,因而经费也相对没有那么充足。不过对周晓林来说,也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惊喜,那就是去剑河上撑船。
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是周晓林本科毕业时的最大梦想,但心理学并非他报考华东师范大学的第一志愿。他说:“第一志愿填报图书馆系,那是我想跳出‘农门’的缘故,因为至少县城里才会有图书馆。”可能是当时持这种想法的人太多,周晓林被调剂到第二志愿心理学系。他出生于扬州邗江县,初中毕业时放弃读中技(中专)学校的机会,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扬州中学。受1978年“科学的春天”的社会氛围影响,周晓林当时立志要做一名科学家,这也是他选择心理学系的重要因素。

志愿
1995年,周晓林在英国的研究正进行得十分顺利,国内某大学的领导发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心理学者,盛情相邀。当时,国内心理学研究的环境还不够理想。“是回去还是留下?”周晓林陷入了沉思。
“对,科技强国;我要回去,回去实现理想,搞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研究!”就这样,周晓林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决定回国,并兼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副教授。1998年12月,他正式来到北京大学,担任北大心理系的教授。
提起这段往事,周晓林教授显得平静而谦逊。“在这里我发现自己能做很多事。”

研究领域

周晓林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是语言加工、注意与执行控制、以及社会神经科学与神经经济学。 最近几年来,在语言认知方面,周晓林实验室探讨了1)正常儿童和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听觉加工能力、言语加工能力及其相互关系;2)正常成人理解汉语句子时的语义、句法加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在注意和认知控制方面,周晓林实验室探讨了1)视觉、听觉注意返回抑制的认知机制及其在特殊人群上的表现;2)知觉负载对视觉搜索和注意选择的作用;3)认知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和空间注意对认知控制的调节。在社会神经科学和神经经济学方面,周晓林实验室探讨了1)情绪信息对注意和时间知觉的影响;2)不同依恋类型对情绪信息的神经反应;3)人类决策行为与结果评价的神经机制;4)人类合作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周晓林实验室力图以多种研究手段、从行为和神经机制两个层面上阐述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的本质。当前的研究手段包括计算机行为实验,神经心理学测验,脑电和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为您推荐
董奇——北师大校长董奇的“四不承诺” 2017-09-12 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系主任 2017-09-12 方方——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院长 2017-09-12 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7-09-12